全要素生产率代表了除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之外的其他所有要素对产出的贡献,反映了资源配置状况、技术水平、组织管理水平等。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大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在给定要素投入水平下,通过改善技术、人才等要素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来增加总产出,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助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后,继续保持稳定较快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重要因素。应对经济发展条件变化:随着我国资本丰裕度提升以及人口结构变化,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能源、土地供给和生态环境约束加剧,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难以持续。同时,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加大了世界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摆脱粗放扩张的传统路径,拓展先进生产力发展空间的关键,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创造和扩大新的市场需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从以下实践路径入手: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动力。政府和企业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推动生产过程更加集约高效,减少对资源要素投入的依赖,促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与创新配置。推进制度创新与结构性改革: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强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市场机制,促进要素流动,推动技术扩散,消除市场扭曲。企业要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利用经济全球化与开放效应: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借助国际经贸网络,促进贸易流动、资本跨境配置和技术扩散外溢。企业可通过国际合作,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设备,促进自身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加大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是知识创造与技术进步的重要载体。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的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增强劳动者与岗位需求的适配性,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人才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