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池容量突然直逼充电宝,是用户需求、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如下:用户需求倒逼:随着手机功能日益强大,高清视频播放、大型游戏运行以及5G网络连接等高能耗应用普及,手机耗电量急剧上升。同时,5G网络功耗比4G高不少,高刷新率屏幕也会增加电量消耗,如从60Hz提升至120Hz,屏幕功耗可能增加20%-30%。而普通用户每天解锁手机超过150次,重度用户更是机不离手,4000mAh左右的电池亮屏时间往往只能维持5小时左右,难以满足一天使用需求,用户对大容量电池、长续航手机的需求愈发迫切,这成为推动手机厂商提升电池容量的重要动力。硅碳负极材料崛起:传统锂电池以石墨为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被限制在372mAh/g,且锂离子扩散速率较低,制约了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硅作为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g,几乎是石墨的11倍。但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体积膨胀,存在安全隐患。后来研发出的硅碳复合材料,将纳米硅颗粒与碳材料结合,抑制了硅的体积膨胀,解决了传统石墨负极容量不足的问题。2023年起,硅碳电极含硅量突破6%,2025年硅含量提升到15%,手机电池容量因此得以大幅提升。电芯密度与封装技术进步:即便不改变电池正负极主材料,电芯密度每年也能提高约3%,通过优化电芯制造工艺和结构设计,电芯内部空间得到更有效利用,可在有限体积内实现更高能量存储。在电池封装技术方面,部分手机将BMS(电池管理系统)直接与电芯封装在一起,减少了电池整体占用空间,还能更好地发挥BMS功能,提升电池性能和安全性。快充技术支撑:快充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大容量电池普及提供了保障。如今100W甚至120W的超级快充已成为安卓手机主流,部分机型还做到了210W,7000mAh电池10分钟就能充到80%。有了快充技术,即便手机电池容量提升,充电时间也不会明显增加,甚至可能更短,用户不再因电池容量增大而牺牲使用体验,这也促使手机厂商更有动力加大电池容量研发力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