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103件(套)文物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西夏神秘而灿烂的历史。以下是部分文物对西夏文明的串讲:政治制度:西夏首领铜印成组展出,西夏根据官职高低有金、银、铜镀银、铜质4种官印,出土的多为方形铜印,印文仿汉字九叠篆书,印钮两端分别錾刻年款和持印人名,在形制、书体、背款形式等方面承袭了宋代官印制度,实证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相互融合。此外,西夏文“内宿待命”铜牌,其形状、用途等借鉴了中原王朝对符牌的管理和使用方法,体现了西夏在政治管理体系方面对中原文化的吸收。经济生活: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代表,其造型灵感来源于游牧民族的皮囊壶,便于穿绳携带,体现了西夏游牧生活特色,而腹部精美的剔刻花纹则展现了高超的制瓷工艺,说明西夏在吸收中原制瓷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瓷器。另外,展览中的金银铜铁器工艺精湛、纹饰优美,直接继承中原熔铸锻造技术,反映了西夏与中原地区在手工业技术方面的交流与融合。精神文化:彩绘泥塑佛头像出土于贺兰县宏佛塔,佛像面部圆润饱满,线条大气,富有唐代造像的遗风,是西夏吸收继承唐文化的典型物证,而其眉间白毫、乌亮眼珠乃至因高温而溢出的黑色釉料,又体现了西夏在佛教艺术上的再创造。西夏文木雕版则反映了西夏发达的雕版印刷业,西夏文字仿照汉字创立,这些木雕版的发现,为研究西夏文字的使用和佛教传播提供了重要资料。建筑艺术:绿釉迦陵频伽出土于西夏陵区3号陵,这人首鸟身的神鸟形象源自梵语,最早可见于北魏,盛行于唐代,西夏将其作为建筑构件用于帝王陵园,凸显了佛教在西夏的崇高地位及其在建筑艺术上的大胆应用。灰陶鸱吻、绿琉璃花纹方砖等从西夏陵出土的文物,具象化地呈现了西夏在陵寝制度上对中原传统的遵循与本土化创新,彰显了其对中华“慎终追远”礼制文化的承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