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科学方法:
系统思维方法
整体谋划
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改革举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例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市场机制完善等多方面内容。在谋划时就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到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要淘汰落后产能,还要与创新驱动相配合,通过科技创新催生新的产业业态,同时完善市场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促进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合理流动。
协同推进
不同领域的改革需要协同发力。如在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协同方面,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等生态文明相关制度,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中要将环境成本纳入经济核算体系。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符合环保要求,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考虑生态保护目标,通过两者协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调查研究方法
摸清实际情况
在改革之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是关键。例如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只有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意愿、当前土地经营的现状(包括土地细碎化程度、土地产出效益等)以及不同地区农村的产业发展需求,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土地流转政策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延期政策等。
发现问题根源
调查研究有助于深入分析改革中面临的问题根源。以教育改革为例,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调研,发现城乡教育差距的根源不仅在于教育资源投入的差异,还与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管理体制等因素密切相关。城市学校往往能够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并且在教育教学管理上更加灵活创新,而农村学校在这些方面存在短板。只有找准这些根源,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改革措施,如通过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等方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试点先行方法
降低风险
在全面推行一项重大改革之前,先进行试点可以有效降低风险。例如在医疗体制改革中,我国先在部分城市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可以探索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薪酬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路径,总结经验教训。如果在试点中发现某项改革措施可能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或者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就可以及时调整,避免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失误。
探索经验模式
试点地区或单位可以为全面改革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比如上海等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点,在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上海自贸区形成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单一窗口通关模式等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的自贸区建设提供了借鉴范例,逐步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全面提升。
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方法
明确目标引领
在改革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以脱贫攻坚改革为例,目标是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过上小康生活。围绕这个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包括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政策措施。通过产业扶贫为贫困地区培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动力,教育扶贫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易地搬迁扶贫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和发展环境等。
聚焦问题解决
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关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在脱贫攻坚中,部分贫困地区存在扶贫产业发展同质化、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地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和绩效评估等措施,不断优化脱贫攻坚工作,确保脱贫目标的顺利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