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落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政策法规与监管体系完善
法规制定
明确低空飞行的规则,包括不同类型飞行器(如无人机、轻型运动飞机等)的适航标准、飞行高度限制、飞行区域划分等。例如,将城市空域划分为禁飞区、限飞区和可飞区,在可飞区内根据不同的活动类型(如娱乐飞行、物流配送飞行等)进一步细化规则。
出台针对低空经济运营主体(如飞行服务提供商、无人机运营企业等)的资质管理办法,规范市场准入门槛,确保运营主体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安全管理能力和人员素质。
监管机制
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涉及民航、空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例如,民航部门负责飞行器的适航管理和飞行安全监管,空管部门负责空域管理和飞行指挥调度,公安部门负责防范利用低空飞行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对低空经济相关企业的市场经营行为进行监督。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监管信息化。例如,构建低空飞行监管平台,通过ADS 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北斗定位等技术实时掌握低空飞行器的飞行轨迹、状态等信息,对违规飞行行为及时预警和处置。
基础设施建设
通用机场与起降点建设
规划和建设通用机场网络,除了在城市周边建设较大规模的通用机场满足小型固定翼飞机、直升机起降需求外,还要在城市内部合理布局直升机起降点和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的起降平台。例如,在大型医院、高端商务区、旅游景区等地设置直升机应急救援起降点或城市空中交通(UAM)的起降平台。
考虑通用机场和起降点的多功能性,使其能够兼容多种类型飞行器的起降需求,同时配套建设必要的机库、维修设施、油料供应设施等。
空管设施建设
升级空管通信、导航、监视设施,以适应低空飞行活动的增加。例如,建立专门用于低空飞行的通信网络,确保飞行器与空管部门、运营指挥中心之间的信息畅通;安装高精度的导航设备,提高低空飞行的导航精度。
开发低空飞行管理系统,实现对低空飞行活动的动态管理。该系统能够实时接收飞行器的飞行计划申报、进行飞行冲突检测和调配,并向飞行器提供气象、空中交通等信息服务。
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
飞行器技术创新
研发高性能、安全可靠且成本低廉的低空飞行器。例如,在无人机领域,提高其续航能力、载荷能力和抗风能力;对于eVTOL等新型飞行器,加快突破电池技术、飞控技术等关键技术瓶颈,提高其安全性和经济性。
推动飞行器的智能化发展,实现自主飞行、智能避障、集群飞行等功能。例如,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飞行器的飞行路径规划,提高飞行效率和安全性。
产业协同发展
加强航空制造业、运营服务业、信息技术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协同。航空制造企业与运营企业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定制飞行器;信息技术企业为低空经济提供通信、定位、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支持,共同构建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链。
促进产学研用结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将研发成果向企业转化,企业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实践基地和研发资金,共同推动低空经济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
人才培养与公众意识提升
专业人才培养
在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低空经济相关专业,如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飞行运营管理、低空飞行技术等专业,培养适应低空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对现有的航空从业人员进行低空经济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对从其他行业转入低空经济领域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入职培训。
公众意识提升
加强低空经济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对低空飞行器的认识和理解,减少对低空飞行活动的不必要恐慌。例如,通过科普宣传、社区活动等方式向公众介绍低空飞行器的类型、用途、安全保障措施等内容。
引导公众正确参与低空经济活动,如鼓励民众参与无人机航拍、航模运动等合法、安全的低空娱乐活动,同时教育公众遵守低空飞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进行违规飞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