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地平线168亿港元募资背后:智能驾驶赛道的烧钱困局与破局竞速当地平线在2025年9月26日宣布以每股9.99港元配售超6亿股、净筹资约63.4亿港元时,市场并未感到意外。这已是这家智能驾驶芯片独角兽自2024年10月港股IPO以来,一年内完成的第三次大规模融资,累计募资额已突破168亿港元。频繁的"输血"动作背后,是智能驾驶行业残酷的生存法则:技术护城河的构筑需要巨额资金堆砌,而商业化回报的周期又远比想象中漫长。地平线的资金"饥渴症",既是行业共性困境的集中体现,也折射出中国智能驾驶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战略焦虑。## 资金消耗的三重压力:研发、扩张与亏损地平线的资金消耗结构清晰地揭示了其融资紧迫性的根源。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开支同比激增62%至23亿元,销售及营销开支同比增加37.1%至2.72亿元,二者之和已远超同期15.67亿元的营业收入。这种"入不敷出"的状态并非短期现象,而是智能驾驶芯片行业的典型特征。研发投入的碾压式竞争构成了资金消耗的主要压力源。2023年地平线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高达152.4%,是竞争对手黑芝麻智能(50.9%)的三倍有余。过去3年半,地平线研发支出累计超过68亿元,2025年上半年单季研发投入就达到23亿元。如此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源于芯片行业的技术特性:一方面,制程工艺的迭代需要持续的资本投入,地平线最新推出的征程6系列芯片采用先进制程,研发成本呈几何级数增长;另一方面,智能驾驶芯片不仅是硬件产品,更需要配套的算法和软件生态,地平线构建的软硬件垂直整合体系,需要在算法研发、数据训练等方面持续烧钱。这种"硬件+软件"的双重研发压力,使得地平线的研发投入远超传统芯片企业。市场扩张的资本依赖进一步加剧了资金需求。为维持市场领先地位,地平线必须同时推进国内渗透与海外扩张。在国内市场,公司已累计获得近400款新车型定点,需要资金支持产能扩张和客户服务;在海外市场,通过与全球一级供应商合作,地平线已获得两家日本车企在中国以外市场的车型定点,预计全生命周期出货量超750万套。海外市场的认证周期长、垫资压力大,仅通过博世基于征程6B开发的新一代多功能摄像头平台,就需要提前投入资金支持2026年年中量产的准备工作。此外,销售网络的扩张也带来持续的资金消耗,2025年上半年销售及营销开支同比增长37.1%,反映出公司在市场推广和客户拓展方面的激进策略。持续亏损的现金流压力使得融资成为"续命"手段。尽管2024年地平线归母净利润达到23.47亿元,但主要依赖优先股等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剔除该因素后的经调整亏损净额仍达16.81亿元,2025年上半年经调整经营亏损进一步扩大34.9%至11.11亿元。这种账面盈利与实际经营亏损的背离,凸显了公司商业模式的现金流困境。截至2025年6月底,地平线现金储备161亿元,看似充裕,但考虑到年均百亿级的资金消耗速度,仍需通过持续融资维持运营。特别是在中高阶辅助驾驶方案成为收入主力的背景下,公司需要资金支持产能爬坡,以满足比亚迪、理想等头部客户的订单需求。## 商业化困境:高增长与高风险的悖论地平线的商业化进程呈现出鲜明的悖论:一方面市场份额持续领先,2025年上半年在中国自主品牌辅助驾驶计算方案市场份额达32.4%,ADAS前视一体机市场份额45.8%;另一方面盈利前景依然黯淡,经调整亏损持续扩大。这种悖论背后,是智能驾驶行业商业化进程中的结构性困境。客户结构的集中化风险制约了盈利空间。2025年上半年,地平线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仍高达52.48%,其中第一大客户占比19.7%。尽管较2024年上半年77.9%的峰值有所下降,但客户集中度依然处于高位。这种客户结构使得地平线在议价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特别是最大客户比亚迪开启"智驾平权"战略后,可能进一步压低芯片采购价格。更严峻的是,主要客户纷纷布局自研芯片,比亚迪、理想等车企已启动自研项目,长期来看可能减少对外采购,压缩地平线的市场空间。客户集中与客户自研的双重压力,使得地平线的收入增长面临可持续性挑战。收入结构的转型阵痛加剧了短期亏损。2025年上半年,地平线中高阶辅助驾驶方案处理硬件出货98万套,占总出货量的一半,贡献了超过80%的产品收入。尽管中高阶产品单车价值量达到去年同期的1.7倍,但产能爬坡期的固定成本较高,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同时,收入结构转型带来了供应链的调整压力,中高阶芯片的原材料成本和生产工艺复杂度更高,良率提升需要时间和资金投入。此外,授权及服务业务收入增速仅6.9%,毛利率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至89.7%,反映出公司在软件服务变现方面仍面临挑战。行业周期的阶段性特征延缓了盈利进程。智能驾驶行业仍处于渗透率快速提升但尚未实现规模盈利的阶段,2025年上半年配备中高阶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占智能汽车销量比重仅32%。这意味着地平线需要在行业爆发前持续投入,以抢占市场份额。更关键的是,公司押注的Robotaxi赛道商业化仍需3-5年时间,短期内难以产生现金流回报。这种"投入在前、回报在后"的行业特性,使得地平线不得不通过融资维持运营,等待行业拐点的到来。## 融资背后的战略考量:筑壁垒与抢赛道地平线一年三募的激进融资策略,本质上是在智能驾驶行业爆发前夕的战略卡位。在全球芯片巨头和车企自研的双重挤压下,地平线必须通过资本运作快速构筑竞争壁垒,抢占市场制高点。技术护城河的加速构筑是融资的核心诉求。地平线将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研发投入,特别是征程6系列芯片的迭代和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目前,征程6系列已获得超过20家主流OEM平台化定点,将赋能超100款智能车型上市。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地平线正在构建"芯片矩阵+算法能力+软件生态"的三重技术壁垒:在硬件层面,形成覆盖低中高全系列的芯片产品;在算法层面,积累大量的驾驶场景数据和训练经验;在生态层面,已与27家整车企业(42个汽车品牌)建立合作,前十大中国整车企业均为其客户。这种全方位的技术护城河,需要巨额资金支持,而融资正是维持技术领先的必要条件。产能扩张的提前布局是融资的重要考量。随着中高阶辅助驾驶方案出货量的快速增长,地平线面临严重的产能瓶颈。2025年上半年,搭载征程6系列芯片的车型陆续上市,在手订单充沛,但产能爬坡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通过融资获得的资金,将用于扩充产能、优化供应链管理,以满足比亚迪、理想等头部客户的订单需求。特别是在海外市场,两家日本车企750万套的长期订单,需要地平线提前布局产能,确保交付能力。产能扩张不仅关系到当前收入增长,更影响未来市场份额的争夺,因此成为融资的重要投向。全球化竞争的战略储备凸显了融资的紧迫性。在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海外扩张成为地平线的重要增长点。目前,公司已通过大众集团等合作进入海外市场,并获得日本车企的定点订单。但全球化布局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包括海外研发中心建设、当地化服务团队组建、国际认证等。此外,面对英伟达、特斯拉等国际巨头的竞争,地平线需要资金支持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提升全球影响力。通过持续融资,地平线正在积累全球化竞争的资本,为未来的国际扩张奠定基础。## 未来挑战:平衡烧钱与盈利尽管通过频繁融资获得了发展资金,但地平线仍面临严峻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如何在烧钱扩张与盈利目标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公司能否在智能驾驶行业的淘汰赛中胜出。现金流管理能力将成为生存关键。截至2025年6月底,地平线现金储备161亿元,加上最新一轮融资的63.4亿港元,总现金储备超过200亿元。按照2025年上半年每月约4亿元的研发投入和0.45亿元的销售投入计算,现有资金可支撑约40个月的运营。但考虑到产能扩张和海外扩张的资金需求,地平线仍需提升现金流管理能力,通过优化成本结构、提高运营效率,延长现金消耗周期。特别是在毛利率波动的背景下,如何控制费用率、提升盈利能力,将成为管理层面临的核心挑战。商业化变现效率需要显著提升。尽管地平线市场份额领先,但盈利能力仍待改善。未来,公司需要在三个方面提升商业化效率:一是提高中高阶产品的毛利率,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单位成本;二是加速软件服务变现,提升授权及服务业务的收入占比和增速;三是拓展非车业务,降低对汽车行业的过度依赖。2025年上半年,非车解决方案收入仅0.5亿元,同比增长134.5%,虽然基数较低但增速较快,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行业政策风险不容忽视。智能驾驶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包括数据安全、自动驾驶法规、行业标准等方面的政策变化,都可能影响地平线的发展前景。此外,国内智驾芯片国产化率较低,地平线需要密切关注产业政策导向,争取政策支持。在国际市场,贸易壁垒、技术出口限制等风险,也可能影响公司的全球化布局。地平线的资金"饥渴症",是中国智能驾驶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缩影。在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周期漫长的智能驾驶赛道上,融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比拼的是技术转化能力、商业化效率和可持续运营能力。对于地平线而言,168亿港元的募资只是阶段性的"弹药补充",如何将资本转化为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在英伟达、特斯拉等巨头和车企自研的夹击中突围,仍是一场漫长而艰巨的战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