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杜莎夫人蜡像馆闭馆风波:150万蜡像引粉丝争抢,百年IP陷战略收缩困局2025年9月30日,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在前门大街迎来最后一个营业日,这个运营11年、拥有成龙、周杰伦等99尊名人蜡像的文化地标正式落幕。随着闭馆消息传开,单尊制作成本高达150万元的蜡像引发粉丝高价求购热潮,而母公司默林娱乐明确表示"不会对外出售",引发公众对这些珍贵蜡像命运的关注。这场闭馆风波背后,折射出百年蜡像IP在数字时代遭遇的生存危机。## 闭馆背后的多重困境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关闭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根据默林娱乐集团官方说法,闭馆主要由于租约到期和品牌战略调整,但深入分析可见其经营困境早已显现。该馆所处的前门商圈年租金高达千万元,而门票收入却持续下滑——从最初的200余元降至闭馆前的99元仍难挽客流,极低的复购率让经营难以为继。母公司的财务状况更凸显蜡像馆业务的拖累效应。默林娱乐2024年财报显示,集团税前亏损高达4.92亿英镑(约合人民币47.17亿元),较2023年的亏损幅度扩大130%,其中杜莎夫人蜡像馆品牌价值下跌导致1.63亿英镑损失。在这样的背景下,集团选择关闭"重资产"的蜡像馆,将战略重心转向盈利能力更强的乐高乐园,形成鲜明的业务调整对比。从行业视角看,蜡像馆的经营模式面临时代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专家指出,其"符号崇拜型"的初代网红模式受众有限,在元宇宙、AI等新技术冲击下,静态蜡像逐渐失去独特性。更关键的是,蜡像馆存在高成本与低灵活度的致命矛盾——单尊蜡像制作需6个月周期,150万元成本涵盖艺术家人工、特殊材料、运输安装等环节,且投入具有高度"沉没性",一旦制作完成便难以转作他用。## 150万蜡像的去向谜题闭馆消息公布后,馆内梅兰芳、姚明、梅西等名人蜡像的去向成为焦点。尽管有粉丝提出高价求购意向,但北京馆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所有蜡像不会对外出售,将由总部统一分配到其他在营业场馆"。这一处理方式既出于版权考量,也延续了杜莎夫人蜡像馆的传统做法。从已披露的信息看,部分蜡像的新归宿已逐渐清晰。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工作人员确认,北京馆的"周深"蜡像将迁入该馆;而此前重庆馆闭馆时,爱因斯坦、吴彦祖、邓紫棋等蜡像也已转移至上海馆。这种内部调配模式既降低了资产损失,也能为运营中的场馆补充新鲜元素,上海馆工作日500-1000人的客流量证明优质蜡像仍具吸引力。蜡像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处置的复杂性。每尊蜡像制作都需获得名人本人或其团队的授权,涉及肖像权、知识产权等多重法律关系,这使得对外出售面临诸多障碍。此外,150万元的制作成本并不等同于市场价值,粉丝的"高价求购"更多出于情感溢价,而从商业角度,默林娱乐显然更倾向于通过内部调配实现资产保值。## 全球收缩中的行业启示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的闭馆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收缩缩影。近一年多来,美国旧金山馆因"客流不达预期"关停,土耳其场馆也悄然落幕,全球运营的蜡像馆数量已从高峰期的22座缩减至17座。这场百年IP的退潮,为文旅行业带来多重启示。从商业模式看,蜡像馆的困境揭示了传统文旅项目的转型紧迫性。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虽仍能盈利,但工作人员坦言"今年客流下滑明显",其相对成功得益于区位优势和学生、老年群体的稳定消费,但长期仍需应对内容更新慢的问题。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院长林焕杰指出:"早年游客去蜡像馆是因为缺乏近距离接触名人的渠道,如今科技打破了这种信息差,静态展示已难以满足需求"。从资产运营角度,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处理方式提供了重资产处置的参考样本。中国五家蜡像馆仅蜡像制作成本就超6.3亿元,其中北京馆逾1.4亿元,通过内部调配而非出售的方式,既避免了资产贬值,也维持了品牌完整性。这种做法能否复制到其他文旅项目,仍需结合具体业态特性判断。对于粉丝文化而言,蜡像的稀缺性进一步凸显其情感价值。尽管无法购得偶像蜡像,但蜡像的跨馆迁移反而创造了新的打卡热点,上海馆"寒暑假拍照排队"的场景证明,优质文化符号仍具聚客能力。未来,如何平衡商业价值与粉丝情感,或许是蜡像馆转型的重要突破口。这场蜡像馆闭馆风波,既是一个百年IP的战略调整,也是文旅行业迭代的微观缩影。当150万元的蜡像从北京前门迁移至上海的展厅,其承载的不仅是名人形象,更是一个时代消费习惯的变迁印记。在数字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传统文旅项目如何突破"高成本、低灵活"的桎梏,将成为决定其生存的关键命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