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超:让抗战史研究更加鲜活生动
历史学者吴敏超在华东区域的抗战档案中辗转寻觅,用二十载光阴执着追寻那段烽火岁月中个体的生命印记。
1997年,一位对历史心怀憧憬的年轻人踏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她不会想到,未来自己将用二十多年的时间深耕抗日战争史研究,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发掘被遗忘的个体故事。
攻读博士期间,吴敏超翻阅大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期刊杂志,发现“国难”一词被频繁提及。
这份发现不仅成就了她的博士论文《国难中的学术与政治:中国经济学界的争鸣(1931-1937)》,更引领她走上了抗战史研究的漫漫长路。
01 转向区域视角
吴敏超主张,区域抗战史研究是深化中国抗战史研究的重要路径。她认为,中国的辽阔国土与战时的剧烈变化,使得区域视角变得尤为重要。
她在《区域抗战史研究的关怀与路向》一文中指出,从研究中国的抗日战争本身发展到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国,这一转变大大拓宽了抗战史研究的视野。
吴敏超倾向于将“区域”理解为“拥有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特征和自成系统的历史地理单元”。这可以是华北、华东等较大范围,也可以是杭嘉湖平原、大别山区等较小区域。
02 华东研究的突破
在《抗战变局中的华东》一书中,吴敏超展现了区域抗战史研究的魅力。她发现华东地区有着更为复杂的面貌:主要城市和许多乡村被日军占领,新四军在敌后开辟多块抗日根据地。
“历史的复杂性是给历史学者的最大挑战之一,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寻与思考,拨云见日是一个不易的漫长的过程。”吴敏超这样形容她的研究历程。
为完成这部著作,她辗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档案馆,在梳理海量史料的基础上,还原了华东抗战的立体图景。
03 关注个体生命
对抗日战争这一宏大历史题材,吴敏超始终秉持着人文关怀。她关注“人在无情战火和艰危时刻的情感、行动与抉择”。
她认为,战争年代的个体生命,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共同组成了战时社会、战时中国的多元图景。在全民族抗战中,普通人的个体生命是整个社会最根本的元气之所在。
吴敏超发表了《马寅初被捕前后:一个经济学家的政治选择》《苏南反“清乡”:中共干部汪大铭的作战与生活》等专题论文,展现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
04 动态与静态的结合
吴敏超在研究中注意到,抗战史研究此前较多着眼于军事史和政治史,关注变化与断裂。而区域史研究则偏重于日常、静态和稳定。
她认为,动态与静态不是对立的。战时的军政变动与偏于静态的社会、经济、文化积淀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机制。
“每个大大小小的事件背后都含有历史的常理与常情,也都或隐或显地处于一条条长久积累形成的历史脉络中。”吴敏超在《区域抗战史研究的关怀与路向》中写道。
05 形神兼备的史观
吴敏超提出,历史研究应力求“形神兼备”。通过搜集和运用丰富资料开展实证研究,透过事件、制度等研究尽量接近历史的真实,是谓“形”。
通过史实重建揭示更深层次的道理,展现人的特性、精神、品质,更好地理解生命、看待死亡,是谓“神”。
她认为,“丹青难写是精神”,‘神’是更难把握、不易探讨的层面,但也能触及更深层次的东西”。
在吴敏超看来,中华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06 档案挖掘与利用
吴敏超高度重视档案资料的挖掘与利用。她注意到,2016年以来,国家档案局启动并实施《抗日战争档案汇编》编纂工程,计划编纂出版规模不少于1000册。
大量地方档案的开放,有利于开展精深的区域抗战史研究。但她同时强调,仅仅依靠地方档案是远远不够的。
在重视地方档案运用的同时,也要重视地方其他史料,包括地方志、调查资料、地方报刊、地方人士的私家记述等。
07 研究路径的展望
对于区域抗战史研究的未来,吴敏超提出了三方面的思考和展望。
其一,区域抗战史应重视对人的研究,包括对历史重要人物和普通人命运的研究,特别是对人的心理、情感与思想变化的研究。
其二,区域抗战史的书写,应克服宏大空疏的叙事方式,带领读者重回战争年代的历史现场,体会鲜活的时代氛围和复杂的人心人性。
其三,区域抗战史研究并非在区域内画地为牢,而是自始至终在全国抗战局势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视野中徐徐展开。
吴敏超在《区域抗战史研究的关怀与路向》中写道:“区域视角为抗战史研究带来了新的基层视野和活泼泼的更具实践特征的故事,增加了抗战史研究的‘在地感’。”
随着大量地方档案的开放,一幅更为细致入微的抗战图景正待绘制。
历史学者们不再感叹无米下炊,而是思考如何在披沙拣金和抽丝剥茧的过程中提炼问题意识,凝聚学术智慧。
历史的拼图正一块块被填补,每一块都承载着那段烽火岁月中的个体生命与民族气节。
|
|